13337735517

编导艺考之电影《赎罪》的视听语言分析

编导戏文 2021-07-26 21:19:44

在影视编导艺考培训中,视听语言的分析编导学习的基石,视听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组合起来,通过画面和声音来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艺术表现手段。视听语言的内容主要包括: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等方面。正因为电影属于视听综合艺术,它要整合各种视觉、听觉的表达方式,使不同的艺术元素在影片中相得益彰,协同起来为主题服务。 在电影涉及的多组艺术元素中,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它整合了各类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运用起来为表达电影主题服务。 英国电影《赎罪》具有诗意化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相对处于瓶颈状态下的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本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赎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赎罪》是英国年轻导演乔·怀特根据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伊万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它不仅获得了第65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和最佳配乐两项大奖, 同时也是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大赢家。 导演采用正叙的手法将影片分成了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乔·怀特努力营造了一种诗意般的氛围,时间犹如散落的碎片,再加上随意拼贴的各个情节,看似无序的镜头剪辑确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1.光影与色彩

在影片开始阶段,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色彩鲜艳、亮丽。看过乔· 怀特2005年重拍的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的人不难发现,导演选择的其实是同一个拍摄地点。 鲜明的绿色与明亮的黄色相搭配,加上典型的英格兰乡村风景, 让观众仿佛再一次置身于简·奥斯丁的笔下的美丽爱情世界里。在电影开始的二十几分钟里,你会发现,每个画面都很刺眼,导演用强烈的太阳光作为光源,每个镜头都十分明亮。 这些 “沐浴在阳光里”镜头相结合,使得整个画面像西西莉娅那条绿色长裙一样养眼。

但此后随着误会的产生与发展, 影片的色彩则进入到灰暗阶段,再加上残酷的二战背景,用灰暗的色调更能突显主人公压抑的情绪和悲惨的命运。

2.画面与构图

本片在摄影构图上十分出色,画面唯美而且干净,富有绘画般的美感。片中运用了许多长焦景深镜头,同时运动镜头也十分到位。另外还有一些巧妙的设计,例如,男主角罗比独自一人在草地上看着西西莉娅留给他的照片时,导演设计将镜头缓缓地从门里推出去,画面逐渐明亮,进而看见夕阳、云彩、以及整片草地。 门的运用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使得画面内容更加生动,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罗比内心的苍凉与失落。 虽然画面节奏缓慢,却充满了震撼力。 除此以外,影片中不乏如油画般壮观的镜头,线条的运用十分出色,几乎从每一个镜头中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乔·怀特是做得相当到位。

3.镜头运动

本片基本采用移动镜头,这也是导演乔·怀特最擅长和喜爱的镜头运动形式。在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长的移动镜头,从房屋模型起,沿着动物玩具铺成的轨道慢慢移动至主人公布兰安妮身上。在这个镜头里,伴随着摄像机的运动,原本琐碎的画面形成一个很流畅的段落,一气呵成,给人视觉上非常合理的感受。

另外,片中的两个摇镜头也十分精彩。 第一个是罗比和两个士兵跋涉于夕阳下的草地里,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三人的背光剪影,然后慢慢的跟随三人的步伐摇动镜头,接着出现右边的水洼,镜头并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三架直升机的倒影出现在画面中。 这个画面极富动感,同时让人眼前一亮,颇有创意。另外在护士学校里护士们的出场的镜头也十分精彩。镜头首先对着走廊尽头,一对护士从右至左入画,镜头跟随护士行走的方向左摇90度后,出现垂直的另一条走廊,护士长带着另外一对护士从左入画,向镜头走来,随后,镜头跟随护士向右回摇90度后,再次回到开始走廊画面。 由于这个镜头节奏紧凑,设计合理,使得整部影片的节奏有张有弛,另外在故事的交代上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为18岁布兰安妮护士的出场作铺垫。

4.画面景别

本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采用近景拍摄,还有很多属于脸部特写镜头。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小布兰安妮那张长着雀斑的面部特写镜头:这个女孩不漂亮,也不讨巧。接下来,这样的镜头越来越多。观众在一步步认识了这个天真幼稚并且自以为是的小女孩后,预感到这个孩子身上肯定会发生什么意向不到的事情,从而为此后误会的产生打下基础。

当影片进入二战时期时,罗比的脸部特写又继续不断的出现在镜头里,这个人物在影片中有着一种完整性,从热恋中的风流潇洒到经历了牢狱生涯之后的压抑稳重, 再到一心想要回家时的那种渴望,每一个镜头都使罗比的形象变得异常地饱满。

到了影片的第三阶段—“—— 忏悔”,老年时期的布兰安妮在接受采访,面对摄像机说出事实的时候,导演再次给了她面部特写,运用谈话录的形式来直接表达人物内心,使人感觉布兰安妮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让她面对观众表达一生的忏悔。

5.场面设计与调度

场面调度上很能突出导演的功力,又或者说,能显示出导演的个人风格。乔·怀特显然非常钟情于跟拍镜头,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这一次的《赎罪》,乔·怀特都大量的采用的这种拍摄手法。 如果说在《傲慢与偏见》中他还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这次,他则向观众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场面调度能力和娴熟的拍摄技巧。

在《傲慢与偏见》里,最经典的莫过于舞会上的那个近三分钟的长镜头了,镜头跟随各个人物穿梭于舞会的每个角落,把舞会上的人物一个不落的一笔带过,伴随着悠扬的舞曲一气呵成,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那份舞会的欢乐气氛。 而这一次的《赎罪》里,乔·怀特把镜头长度增加了一倍,用一个将近六分钟的长镜头来铺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乱象,这绝对称得上是影片中最出色的画面,镜头跟随着罗比游走于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现场:盛气凌人的军官、被屠杀的战马、毫无斗志的士兵、面无表情的妇孺,等等。作为对这种风格镜头的信息量的补偿,导演非常重视镜头内的人物和场景的调度,通过这些元素来弥补在镜头叙事方面的单一和沉闷。 在这个近六分钟的长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颇具匠心的画面和设计,例如其中出现了一名士兵在做体操比赛中的鞍马运动,小亭里一群士兵在大合唱,还有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旋转木马,以及那个始终不停旋转的巨型摩天轮……

6.声音与配乐

意大利作曲家达里奥·玛利昂奈利凭借2005年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奖,而这次的《赎罪》却同时为他囊获了第65届金球奖最佳配乐奖和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影片获得的奖项决不是浪得虚名,本片最出彩的莫过于它完美的高水准声音合成和配乐了。 滴答的打字机声从头到尾,就连片名的出现也是伴随着刺耳的打字机声。 快速的打字节奏配上低沉的背景音乐,《赎罪》在配乐上绝对是独树一帜。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听到布兰安妮的打字声, 紧接着钢琴声起,简单的几个音符不停的重复,单调乏味,但是秩序井然,慢慢再融入急促的弦乐,这就是本片的主要配乐之一。这段配乐结构紧凑,钢琴与弦乐相得益彰,打字机独特的声音巧妙的融入音乐旋律中,达里奥·玛利昂奈利没有浪费一分一秒, 这种以打字机为背景的配乐不断地重复着,不停地带给观众一种阴谋即将诞生的不安。

打字机声在影片中可谓重复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都与小布兰安妮的误会有关。在影片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误会开始产生时,打字机声总共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是布兰安妮在打字时发出的,接下来是罗比在打道歉信时出现,而这两次镜头画面中都是有打字机出现的,所以并不属于配乐部分,而应该属于主观音乐。 但是在罗比将拿错的信交给布兰安妮时,打字声的背景乐伴随着布兰安妮的奔跑出现,急促的节奏和快速的奔跑相结合,预示着一个致命的误会即将诞生。 当打字机声第四次出现,已是在向警察讲述案件发展的过程中,布兰安妮交出那带有猥亵意味的信件,滴滴答答的声音缓缓而来。 最后一次打字机声是在这一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时出现:罗比被抓,西西莉娅悲痛欲绝,布兰安妮透过窗户看见这一切。打字机声再次响起,却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画面和音乐同时进入到二战时期的法国战场。口琴声渐起,罗比孤独又无奈的趟在法国的一个废墟中。 达里奥·玛利昂奈利用美妙的旋律支配着影片的情感,丝丝入扣地配合着影片,给我们讲述一个看似美好却实际悲惨的二重结局。 本片中,二战时期的背景音乐煽情有力,并且,煽情中不乏恢弘。

当打字机声再次响起时已经是四年之后,布兰安妮当上护士后的出场。与此同时,那段熟悉的配乐再次响起,布兰安妮在一群护士出场布兰安妮的虚构并不止如此,她在她的小说结局里,让西西莉娅和罗比漫步于蔚蓝的大海边,舒缓悠扬的钢琴声缓缓地响起,宁静、安详,影片至此结束。可是在看似浪漫而又幸福的结局里,观众的心却不可能平静。

7.叙事手法

在《赎罪》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闪回镜头,而每一次的闪回镜头都是为了对前面的镜头做解释。 导演通过正叙来设置悬念,随后再通过闪回来给出答案,从而推动着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但是这种叙事方式在开始的时候却给人极不自然的感觉。 前十五分钟里,观众对剧情具体是完全是云里雾里。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谜题开始不断地被揭开,这时观众才开始对剧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这种叙事手法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英国电影里这样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从早些年的《福尔摩斯》系列、《大侦探波洛》、到近年来的《哈里波特》系列中,这样闪回的镜头比比皆是。 这些典型的英国侦探小说式的叙事手法使得本片继“简·奥斯丁手法”后,再一次打上了“英国制造”的烙印。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