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编导文艺常识之法国新浪潮电影介绍(下)

编导戏文 2021-09-13 20:37:09

拍摄主题:

非政治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主要成员:

是其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列?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荧屏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

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

她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的美誉。1956年,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拍了数千幅照片,20053月,她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

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左岸派的区别: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1958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1967)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影响:

二十年后,新闻界的大事宣传早已被忘却,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热已经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恼怒情绪终于平息,新浪潮现象也被纳人比较合理的范围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时期,它显得很混乱,连篇累牍的夸大其辞的评论掩盖了它的真相,凑巧,它又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政治动荡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两年后,新浪潮便溶汇于电影整体之中了。重新站队,重新选择,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导演。许多人渐渐地被淡忘了,甚至永远匿迹影坛;另一些人实质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导演,与《电影手册》曾经那样激烈地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们与科班出身的爱德华.莫利纳尔、雅克.德莱、乔治.娄德耐并肩前进,一部影片接着一部影片,一块砖接着一块砖,列出了第五共和国最可观的影片目录……

总之,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个积极的贡献: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这种解放思想的作法影响了以后的年代。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们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评价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