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编导艺考文史哲模拟题(1)

艺考真题 2021-06-07 23:12:25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模拟题:

一.选择题 60分 共30题 每题2分


1.儒家经典《孟子》被认为是研究孟子言论重要的参考文献,其中所提出的“大体”和“小体”分别是指

A.心,耳目之欲                                  B. 君子  小人    

C.事物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次要方面   D.有关大局的重要事物   无关大局的的事物


2.《礼记.中庸》提出了儒家的修养方法,这种修养方法是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3.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4.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属于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A.格物致知                                          B.儒佛并存

C.三教合一                                          D.儒表佛里


5. 程朱理学讲求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下列对于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对于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B.推究事物的道理,得到知识

C.通过接触时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D. 通过接触事物,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6.佛教中提出五蕴的观点,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分别是哪五种,其中哪一种表示物质性的事物  

A.色蕴  别蕴    识蕴    行蕴  受蕴            识蕴

B.天蕴   识蕴    行蕴   受蕴  想蕴            天蕴

C.色蕴  空蕴    别蕴   行蕴  识蕴            行蕴

D.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色蕴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题材可分为“风”,”雅”,”颂”,下列不是“风”的是  

A.周南                    B. 召南                         C. 唐                        D.楚


8.《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选编在一起的十九首    

A.先秦古诗

B.原始歌谣

C.汉代文人五言诗

D.汉乐府民歌


9.《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与“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句意相近的是

A.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B.碧桃红杏易零落,翠眉玉颊多别离。

C.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0.对第9题中《客从远方来》的主旨理解正确是

A.在家的妻子对远行丈夫迟迟不归的怨念

B.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想念

C.妻子对于远行丈夫离别的不舍

D.妻子对远行丈夫的祝福



11.陈与义的《寻诗两绝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下列对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理解正确的是

A.借由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感

B.通过强调饮酒的作用,表达自己的悠然的心情

C.强调无人,来表达归隐山林的快乐

D.首句的创作风格与韩愈的创作风格相近。


1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下列属于王维的诗的是

A.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B.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C.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D.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13.韩愈《醉后》煌煌东方星,奈此众客醉。初喧或忿争,中静杂嘲戏。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人生如此少,酒贱且勤置。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A.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失望

B.表达了诗人对官员的厌恶

C.表达诗人知己难寻,郁郁不得志的孤独与无奈

D.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14.欧阳修《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

B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C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

D三四两句虚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实写山中的春意。


15.离别是我国诗歌中常用的题材,下列不是写离别的句子是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B.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C.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16.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下四幅画中最接近此诗诗意的是    

A.《春草图》

B.《春话图》

C.《春雨图》

D.《春风图》


17.《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18.下列诗句中,最能展现诗人郁郁不得志情感的是

A.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C.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19.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其一)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中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思不相近的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0.欧阳炯《春光好》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

D.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 的美景。

21.对第二十题,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有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到:“法家的字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法”包含在“礼”之中

B.“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23.《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其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鳃寡孤独者。这表明周文王A.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                            

B.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

C.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


24.侯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在唐代保存着诸如恩荫、从军、荐举、捐纳等选官

的途径,不必经科举的就有20种,名额达15万余众。唐政府此举是为了

A.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选拔才德兼备的政治人才

C.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D.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

25.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26.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8.《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29.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士人们力图摆脱汉唐经学拘囿于家法师法、沉溺于训诂考证的治学方式,大胆发疑、标新立异,形成了一股疑经惑古的时代思潮。这股思潮(   )

A.基本否定了原有的治学传统 B.促进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

C.促进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D.改变了北宋政治的基本格局

30.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二.非选择题,共三个小题,共四十分。

31.作为先秦哲学论争的总结者,荀子对天人之辩这一核心论题作了系统的发展。强调“天职”生物的寻常性和“天功”运化的守律性,同时,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这是荀子天人观的基本立场。他否认“天”在意识维度上的存在,也就使得明晓天和人的分际成为必需,但这一认知目标又是在天人之间动态的合一过程中实现的。“制天命而用之”是在“不求知天”的总体态度之下,发挥人的主观能为以“知天”,并进而在互动与和谐的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天功”和“人治”是“天人合一”的两翼,不能无视任何一方,或以一方僭越另一方,因此,“明于天人之分”便成了天人和谐的保证。但,明析天人之间的分际又并不是绝对的,“知天”和“敬己”是内涵于同一人为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天人之“分”也蕴含了天人相“合”的走向。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荀子的天人观是深植于当时的现实的,所以,尊重社会实际并对之加以适恰的“人治”之功,就成为他的天人观的一个深刻内涵,如此的理路决定了他既着力推行礼法相杂的政治方略,同时又以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总之,荀子的天人观有着较前贤更为合理的逻辑进路,是天人观在先秦较为完善的发展形态,并在其后的哲学演进中被不断地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和丰富。

以下是关于他的天人观(部分):

知天命而用之

明于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对荀子“天人观”的理解。





32.(12分)材料“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宇文泰名为柱国大将军而实为西魏全军最高统帅;另外一个柱国大将军元欣则徒具虚名。宇文泰之所以要凑足八个柱国大将军之数,完全是为了比附“八部帅”监临“四方四维”。初创时,基本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实就是府兵制初创时期府兵出征前的写照。隋朝初年,隋文帝诏令府兵及全家都归入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魏府兵制的特点和影响。

33.(20分)

里革断罟匡君

(鲁)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注释:1.泗:水名。发源于山东蒙山南麓。渊:水深处。2.断:这里是割破的意思3.罟(gǔ)网。4.罜(zhǔlù):小鱼网。

(1).里革为什么断其罟而弃之?(2分)

(2).如何理解“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这段话。(3分)



(3)阅读《里革断罟匡君》,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15分)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

相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