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编导艺考文艺常识之简单中国古代戏曲史——(三)西厢记

编导戏文 2021-07-25 14:25:37

一、《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1、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始乱终弃的故事。

2、转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两人终成眷属,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3、故事演变由宋词到董解元再到王实甫,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演变成大团圆结局。

二、《西厢记》主题

《西厢记》描写了崔张爱情的曲折历程,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肯定和歌颂了男女青年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作品主题上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在明代,显示出它的价值,强调情。

三、崔莺莺人物形象

她是个深沉、谨慎、幽静、美丽、聪明的少女。她深处闺中。早年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钟情。随着她身上的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后来老夫人食言,她内心反抗,又惧怕老夫人威严而不敢行动,心理产生矛盾,求红娘去问病送简后又赖简,表现了她的家庭教育个贵族身份,在热爱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同时又产生一些怀疑和疑虑,只能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四、作为爱情喜剧的显著特征,《西厢记》心理描写十分成功,请举例说明。(以“长亭送别”为例)

1) 运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理。如“长亭送别”一折中[正宫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 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行动、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如莺莺的“临去秋波那一转”、穿针穿在针尖上、红娘将简放在妆盒上,以及在“赖简”中张生跳墙、搂抱、跪下,等等。

3)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象征、叠音、通感、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运用典故,化用古典诗词。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