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编导艺考影视评论的相关通识性知识(六)

编导戏文 2021-07-25 16:53:12

之前的时间小编发了一批和故事相关的内容,接下来小编将重点转到了影评上,分成几篇给艺考编导机构和编导艺考生介绍一些和影评相关的通识性知识,也给各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影调——是电影画面色彩关系与黑、白、灰关系的一种视觉感觉和整体的效果。

影调的概念,是一个电影摄影中的技术问题。  

有人会在影片分析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影片的影调效果,对于我们的常规电影分析有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有艺术上的意义?   

而我们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有这样一种切身的体会,影片摄影控制和最终的效果,在影片摄影的局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影片摄影的整体创作上是一个艺术问题。

影片的影调,是影片总体视觉风格的表现形式,表面上是影片的整体明暗关系,最终反映出来的是影片的视觉形象风格的整体感觉和影调的整感觉。

影调在影片中的整体控制、一场戏中的控制、一个镜头中的控制,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胶片类型的选择;有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有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有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有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有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

影调的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实际上是摄影师对场景中各种亮度关系的分配。而影片中各种影调的处理,完全是导演、摄影师根据影片的内容与影片的风格来决定的。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影调关系控制的很暗,大部分的景物控制在胶片低密度部分,形成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影片《花样年华》中,叙事的要求和大部分的场景是夜晚,使得影片本身更加伤感和充满了怀旧、悲剧的色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画面的高亮度部分有意识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感觉,形成一种有目的的局部过度的感觉。影片《阮玲玉》中,部分场景和镜头的画面局部,有意识地控制成曝光过度的发毛感觉,而大部分的景物又不是很暗。很黑,画面的效果很温馨,充满了诗意的效果,为影片的叙事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例如:有的摄影师将整部影片的影调控制成一种统一的效果,形成影片的整体画面形式。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现代时空的黑白部分,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而影片过去时空的色彩部分,也完全是有意识的高调处理。使影片在影调的整体控制上也十分温馨。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追求,为影片的精神塑造、情感塑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对于过去所有的记忆都集结在了散发着淡淡香味的阳光里,那柔和的温煦阳光就像极富质感的线装的古老书籍,记录着他所有的对往事的追忆,包括那些动人的青春故事,包括孩子们年少的爱情。当过去的身影成为过去,原来的身影却无法还成原来,青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象是午后最慵懒的阳光照耀下的花朵,在你走过的时候不曾注意,当你回首的时候已然枯萎。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裸裎的青春充满着软性的自由。对于女性强烈的好奇心,懵懂混乱的内心世界,对于某位天生早熟、具有领袖气质的偶像人物的崇拜和追随,热衷于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的少年时代,这大概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混沌青春期的典型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以上要素均有着一一的宣言,它采用了较为强烈突出的个人视点,影像所展现的情境和其中充盈的情感却有着冷静客观的色彩 和普遍的大众意义。

姜文在影片中所诉说的青春情感故事是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米兰在片中是马小军他们青春年代里的一个背影,也是我们纯净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创造的一个背影。

米兰是我们共有的一个梦想,高高在上,有着“只可远观,不可亵渎”气质。米兰的凝视存在在马小军和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当我们在岑静的暗夜里,回味我们年少的情感,我们往往会发现,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龄,我们所渴望的女性一般都有着米兰般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着她蓝天般的纯净。

那个年龄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不是肉体和欲望,而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我们成长的记忆不断与电影画面重叠,不断唏嘘着时光带给自己的改变。

《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时代特定的故事,若干个时代共同的情感。

雨在《圣经》中可作为洗涤罪人内心罪孽的媒体,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却成为了马小军全部内心隐秘的激发体。

当然,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以至于不真实一样,片中的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也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所以马小军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

这契合了维特跟斯坦说得那句话“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说确实性只是一个构造出来的点,某些事物更接近它而某些事物则不那么接近它。”

影片中唯一的雨中场景是令人无法忘却的。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们都喝醉了,马小军飞快的骑着他那辆自行车奔向米兰家又一不小心掉进沟里时,他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声喊出了来自内心最底层的呼唤——米兰,我喜欢你!最简单直白的情话,诉说着对纯洁爱情的幻想,这样的勇气也许只有在滂沱的大雨里才会毫无畏忌的宣泄出来。但在米兰突然出现在面前,马小军却没有勇气再说一次,“我,我车掉沟里了。”这句苍白的话语掩饰了年轻的爱情,却掩饰不了真实的没有一丝造作的情感和那份深藏于内心的纯粹的渴望。

对于爱情,那句“我喜欢你”的羞涩和无羁的呐喊,充当了马小军追逐爱和所爱之人的全部代言。这不加掩饰的呼喊,是年轻时爱情的证据。青春总是有相似的伤感和哀愁,导演用最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青春的迷茫和困惑。

记忆就是这个样子,当我们翻开尘封的记忆回首凝视自己的年少,除了恍惚和茫然,我们无法找到那个真实的情景。无数想更改的历史夹杂在记忆的断层,支离破碎又面目全非。这时,你可以和任何人一样去虚构记忆,其实即使虚构,离真实也不会太远。

回忆在身体之外独自摇摆,晃动中你可以看见一张姑娘微笑的脸,然后所有那些冷暖自知的疼痛和快意恩仇的快乐便从此展开。

但是正像伟大的诗人艾略特所说得那样:“那无所依附的眷恋可能被看作无所眷恋。”我们那些年少的爱的追逐,可能就会在回忆的霎那间失去了依托,整个场景虚幻的让旁观者怀疑我们对过往的怀念,是否是无所眷恋。姜文就是以如此贴近人心的距离投影般展示着我们共同的情感经验。

对于性的幻想,我们在那个年少轻狂的年龄,充满了朦胧的诗意。我们有着毫无缘由的渴望,却无力满足自己生理的需求。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宁静的丰腴衬托出马小军孱弱的可怜,这种矛盾,使他的内心失去平衡,转而诉之于武力,来延伸自己的强壮,来获得对世界的主宰的慰藉。

其实,马小军最后对米兰的强暴,是一种青春期痛苦无处发泄的最无能的表现形式。从某种层面上讲,这种拙劣无能的手段的运用,也摧毁了马小军心理上最后那点对于米兰以及性的残留的美丽。 

影片中马小军对性剥竹笋似的层层认知也颇负有意味。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的象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她丰腴的屁股踹上一脚,再到他最终去强暴米兰而使米兰女性特征暴露无疑,马小军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被一层层的剥落,并在阳光下毫无遮蔽的展露,性成为了马小军及其集体对于女性的欲望的代言。                     


关于电影对小说的美化

姜文不但刻意滤去了整个时代————“文革”中的“残酷”————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着成人世界以外的东西, 而且在王朔的残酷童年上也添加了虚假的阳光。在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中,我们根本看不出有一点阳光的味道。那里边是性的混乱,是青春期的左冲右突的荷尔蒙的猜忌、嫉妒、仇视的激烈角斗场。

而在电影里,那些混沌和嘈杂,被灿烂的似乎不那么真实的阳光遮蔽了。小说中孩子们的青春与电影中的青春存在着相同的形式,但内中的质地却被不经意的篡改。

米兰在王朔的描述中,拥有“妖娆的气质”,且不那么单纯。特别是马小军对米兰的强奸,更使前面米兰这一个形象的浪漫与美好荡然无存。况且,小说中对米兰的描写(特别是最后两章),只是强调她的肉感,而姜文则被动地由于镜头的真实性的缘故,而无奈地强化了米兰身上的阳光的成份,使得小说中的那种暧昧地对女人的作弄意味,到电影中就显然被削弱,也就是说,小说中的色情意味到电影中减弱了许多,这就使得观众宁愿相信马小军与米兰之间是没有肉欲的,是一种弟弟对成年女人爱情的无望的企盼。

可以说,凡是原著中没有的而由姜文添枝加叶的地方,都是阳光的,灿烂的,令人会意一笑的。在影片开头,那快速的剪接中,实际上是姜文自己的经历;玩避孕套,是小说中没有的,而这个玩弄,据台词介绍,导致了弟弟的出生,而王朔小说中同样是没有的,而这个弟弟,根据现在对姜文的了解,则显然是姜武。

至于影片中对马小军家庭身份的界定,都是姜文的,而不是王朔的,如老家在唐山,姥爷自杀,乘火车到唐山等等。包括开头作弄老师的幽默、蹦出烟囱的黑人模样,都是姜文的体验,而不是王朔的。

在马小军强奸段落之前,有一段马小军摔倒在坑里、米兰来找他、两人相拥在一起的镜头,这是姜文在王朔小说上添加的最虚假的阳光之处。这一段,姜文按照他对爱情的理解,让马小军年少的爱情————事实上那是一种暗恋甚至是意淫的过程有了某种浪漫的瞬间慰籍。但是紧接着,姜文必须再回复到王朔的破坏性的残酷青春上来。下面进入到那段强暴戏的过渡场面,姜文显然有一点转折不过来,通过一个镜头表现马小军再次见到米兰仍然与刘忆苦在一起,画外音告诉我们,“雨中的一切是不真实的”,从而否定了姜文添加了的虚假的阳光——就是马小军与米兰的感人的相拥场面是不确定的。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