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编导艺考影视评论的相关通识性知识(七)

编导戏文 2021-07-25 16:59:53

之前的时间小编发了一批和故事相关的内容,接下来小编将重点转到了影评上,分成几篇给艺考编导机构和编导艺考生介绍一些和影评相关的通识性知识,也给各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

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  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欲望是口井

——我为《夜宴》鸣不平

按照惯例,在看《夜宴》之前,我先在网上浏览了一些有关这部电影的评论,当那些倒戈谩骂之声变成了文字灼烧着我的眼睛的时候,我的内心产生了不由自主的叹息。显然,在这叹息里面包含着郁郁的失望和莫名的伤感。

尽管如此,在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极为强烈的逆反之音,驱使着我饱含着热情地去观赏了这部电影。我非常清楚,这逆反之音来自于我对冯导以及中国电影由来已久的信心。当《夜宴》的片尾字幕在偌大的银幕上升起,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这两个小时的黑暗里经历了什么。在我看来,《夜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诗巨片。

《夜宴》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经典的话剧文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曹禺的《雷雨》,基本的故事脉络也是延续着王子复仇和乱伦恋的线索展开。但影片中所展现的故事结构,人物关系、行为方式以及结局与莎士比亚的名剧都有较大的改变。

虽然不能说《夜宴》完全超越了这两大分别被中西方的文化精英(特别是话剧界的专业人士)寓为文化摹本的经典话剧,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冯小刚通过《夜宴》把我们带进了异常熟悉的中国语境。西方式的哲学主题变成中国式感性的人性挣扎和情感纠葛,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在庞大的叙事里闪烁出细微的光芒。

在影片开场拍摄婉娘步入皇宫深处的跟镜头中,皇宫的布景就让人眼前一亮。空阔宏伟的宫殿展现着极强的纵深感,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个冷漠的空间,产生了无限的想象。正是在这个高耸的奢华宫殿里,人们因为权力和欲望而进行着惊心动魄的人心厮杀,延续着古老而阴暗的宫闱故事。

导演通过布景和镜头的运动赋予了影像以紧密地戏剧结构效果。

接下来的羽林卫刺杀王子无鸾的一场戏中,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太子无鸾清幽宁静的习艺之地,正在进行着血腥的屠杀。

手无缚鸡之力的白衣乐人,在黑衣羽林卫的刀剑下鲜血飞溅。这时镜头语言的运动极为流畅,非常贴切的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令观众目不暇接。

当最擅武功的一位舞者因为寡不敌众,被围堵于桥上,咣当一声刀落头断,断头与面具一齐跌落于河间时,镜头的张力几乎让观者窒息。这场独出心裁的打斗戏,含有极强的仪式感。 

粗麻白衣的乐人的死亡像是一场唯美的舞蹈,充满着工细的设计,给观众以感官和心理上的双重暗示。

太子无鸾死里逃生,回到皇宫,与婉后在大殿内素面相对。这一场戏通过两个角色之间极有玄机的对话和演员高超的表演,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影片的戏剧张力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很多人对《夜宴》的台词设计持有异议,台词也成为了《夜宴》的最大诟病。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在《夜宴》中,盛和煜的编剧非常成功。一方面,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呈现上。

《夜宴》的人物关系是极为庞杂的,但是在观影的时候,观众丝毫不会感到剧中的人物关系是错乱无序或者模糊不清的,反而在脑海中非常轻松的就建立了明晰的人物关系链,电影叙事的流畅和人物关系的明了是与编剧的努力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夜宴》在台词上也达到了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颇得莎翁的神韵。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场景的设置,台词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灵动性。很多台词都有潜台词,例如有一场戏是殷氏父子把无鸾的面具献给厉帝,以证明无鸾已死。厉帝拿着面具问殷氏父子有何感想,殷太常说了一番言不由衷的话,厉帝在把面具递到殷太常手中时,说:朕不喜欢看假脸。这句带有双关语的台词就更加充分地刻画了厉帝的性格。再例如,在最后的夜宴中,婉后为了诱使厉帝喝毒酒,在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词之后,趁给厉帝递酒之际,俯于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还有,今晚臣妾想要皇上的命。这句充满着睿智和刻毒的台词不但让观众会心的一笑,也加重了影片的戏剧气氛。这样具有高超技巧的台词在《夜宴》中比比皆是,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质感。

《夜宴》中很多情节的设置都能体现出导演天才的灵光闪现。王子无鸾在皇后加冕大典上所表演的面具舞就非常耐人寻味。面具舞的表演带有明显的现代话剧和日本俳优戏的色彩,那个翻着跟头代表王子灵魂说话的角色就是莎士比亚精髓的活用。舞台剧的出现更加重了《夜宴》的文化味道。 

影片还有一个突出之处是人物的塑造没有脸谱化,而是非常的鲜活和立体。除了做为这部影片的呼吸的青女,始终如一的单纯和执著,其他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极为阴暗的一面,或为欲望,或为权力,或为情感。

当然,人物塑造的成功离不开演员自身的表演,《夜宴》中几位大牌的明星并没有辱没了他们的荣誉,展示出了十分到位的表演功力。特别是葛优,把一个情怀浪漫的暴君刻画得入木三分。长久以来,在泛滥的宫闱戏里,我们看到的帝王形象除了是以国家社稷为重,而尊崇威严到缺少人情味的贤明君王,就是整日寻欢作乐,不问世事的昏君。而葛优的表演彻底颠覆了帝王的这两种刻板的脸谱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暴虐、阴险但内心充满爱的柔情的君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其实,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这精神寄托有的是自己所爱的人,像无鸾之于青女,婉后之于厉帝;也有的是自己的骨肉亲人,像青女之于殷太长,青女之于殷隼。他们的死也是缘于精神寄托的消失和幻灭。而这精神寄托又和欲望纠缠在一起了,权力的欲望,情爱的欲望。导演通过宫闱中的权力和情感的斗争,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欲望正像影片结尾定格的那个水缸的镜头一样,是一个阴暗的无底洞,它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称之为史诗巨制,除了其拥有宏伟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外,影视语言的充分运用也功不可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的配置。具有古典韵味的音乐非常好的营造了气氛和渲染了情绪。

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越人歌》,《越人歌》是一首寂寞的歌,青女以此歌舞来祭奠爱情。在充满着血腥暴力、伦理颠覆和欲望喧沸的故事中,纯洁的爱情无疑给人带来了默默的温情,即使这温情充满着残酷的色调和错过的哀伤。

看完《夜宴》后,我久久的囿于沉默之中。沉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惊叹于冯小刚在这部转型之作里所流露出来的天才的光芒。这部影片彻底打破了我的心理预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另一个原因是,我想起了在看《夜宴》之前所遭遇的事情——那些谩骂攻击的声音,那些矫揉造作的惺惺作态。一部由著名导演拍摄的大制作,引起了大众讨论的热情,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关注才是最悲哀的。我所不理解的只是,面对一部这样优秀的电影,批评的声音却依然是如此的强大,已经对人们观影的热情造成了冲击。这种由于惯性而产生的对中国大片的嗤之以鼻的态度,是不正常的。虽然反面的批评的声音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我还是希望影评家们手下留情口下积德,给中国电影一点空间和苟延残喘的机会。毕竟有那么一个导演,有那么一部片子给中国的电影带来了希望。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