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编导艺考导演分析之李安(下)

编导戏文 2021-07-26 19:11:25

在艺考培训班中,李安是不得不提的导演,本期小编就带各位艺考生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导演。李安早期的电影离不开家庭、中国传统文化和自我身份认同这三大主题,压抑更是李安电影里一个主要的元素,具体内容跟着小编往下看吧~

李安电影里的二元对立元素很明显,《推手》是东方和西方,《喜宴》是同性与异性,《饮食男女》是男和女,《断背山》是保守与开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宗教与科学(人性与兽性),《理智与情感》和《色,戒》就正如其电影名,到《双子杀手》这儿就有了年轻版和老年版的威尔史密斯。

李安特别能敏锐地捕捉到每个故事里这些二元对立的元素,并将其加以利用,而这些对立的元素就是这些故事中天然的矛盾与冲突点,通过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设计,我们能看到人物选择和社会现实。李安是各大电影奖项的常客,很多人初学电影也都拉片分析过《喜宴》和《饮食男女》,本期我们将继续分析他《断背山》封神之后的一系列作品。

李安的下一步片子是《色戒》,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群爱国青年为了刺杀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安排女大学生王佳芝假扮麦太太去色诱易先生,希望能够取得他的信任,最终达成刺杀的目的。但是,通过与易先生的交往,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最终导致刺杀失败,所有的爱国青年被枪决。

这是一部由张爱玲短片小说而改编的片子,短短二十几页的故事张爱玲写了三十年。小说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上真实事件里的郑苹如和丁默邨,实则张爱玲在字里行间影射了自己与胡兰成的关系,文字极其精美准确,一个字都改不得。正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太好,所有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都是各大导演的噩梦,因为怎么影像化都无法还原小说给人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超越了。

但是,李安的改编是成功的,他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候的上海的味道,从麻将到路边躺着的、被人视若无睹的尸体;特务易先生的“鼠相”,从快速猫着身子下车到在家里也要谨慎地拉起所有的窗帘;电影丰富了很多小说里没有的东西,也一反常态地塑造了爱国青年和共产党地下党员的“负面”形象。单从爱国青年杀人那场戏,就可以看出想要暗杀一个特务的他们其实有勇无谋,刺杀根本不可能成功。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李安拍完《色戒》以后想要休息调整从而创作的一部调性轻松的片子。从一个侧面来看,《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讲的是犹太青年艾略特如何创业成功的故事,他如何抓住机会,邀请音乐节主办方迁址到自己家乡,以此来振兴自家汽车旅馆的生意,从而间接促成了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音乐节。

从《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调整完状态以后,李安导演了这部将他推上神坛的片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也为他拿到了第二个最佳导演的奥斯卡小金人。在好莱坞,小孩、水、动物这三样是被公认的最不好拍的东西,但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这三样都有,而且都是重头戏。

更何况,李安还要挑战3D。为什么要加入3D,李安自己的解释是这部小说有很多关于宗教和人生的哲思,“奇幻漂流”中有很多神秘夸张的部分,派的主观视角下的回忆和情感也是难以具象的,多加入一个维度的话,或许有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李安拿到了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奖杯,电影讲的是一个少年与一头猛虎在海上漂流的故事。李安让故事前面的漂流有多奇幻,就让结尾的真相有多残忍。故事不止有一个版本,电影也提供了足够的细节能让观众从中看出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故事的版本,而这些版本里都是关于人吃人的真相,让人细思恐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度将李安推上了神坛,他不仅仅是台湾之光,也不只是一个美国华裔导演,他更是亚洲之光,他达到了所有亚洲导演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李安所到之处,所有电影从业者和喜爱电影的人都会悉心听他说出的每一话,每一篇10万+都要写他谦逊、脆弱但却勇敢的创作态度,朋友圈开始比拼谁能更懂李安。

对李安的负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纽约电影节全球首映上,媒体几乎压倒性地质疑过于清晰的画面,直接造成了电影不像电影,对传统电影感形成了威胁。再到今年《双子杀手》全球票房的惨淡,我们有理由猜测,李安连拍这两部的原因不再是为了故事的实现而去寻找最适合的技术,而是为了新技术寻找一个适合的故事作为载体。
越来越多的影评人批评李安本末倒置,为了迎合新技术而妥协了剧本,而李安自己也承认为了新技术的实现,他在故事上退了一步,希望大家多担待。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技术让一个原本是拍胶片的导演要去死磕呢?

在李安近期的两部片子里,3D是传统的手艺,120帧才是技术的突破。拍摄高帧率,直接影响到每个制作环节,拍摄、剪辑、调色、特效都需要有所调整,而且调整的标准和界限在哪里目前业内没有一个标准,一切都只能靠李安团队的摸索。

120帧解决了运动中的模糊问题,《双子杀手》的飙车戏你会看得很爽,你会惊讶于在主角飙车的速度之下,你还是能清晰看到周围的环境在发生什么。120帧用来拍演员脸,给特写的话,细节也足够有戏,这对演员从外形到演技的要求都很高。120帧清晰得能看到演员脸上每一根汗毛,演员不能带妆表演,每一种情绪带动的脸部每一块肌肉都能清楚可见。120帧还很亮,亮的让你觉得有点假,刚开始看的前十分钟需要眼睛去适应,打灯的方法也需要调整。

高帧率是每秒钟记录更多的信息,3D是通过两个视点记录更多的信息。李安说,电影里的深度空间不应该是创造一个“鱼缸”,而是应该做到让观众看男女主对戏有种像在看话剧的感觉。很多人觉得3D120帧应该用来拍大片,但其实,3D特别适合拍静景和特写,它可以捕捉在那些较小空间里的生动细节,传达人物微妙和隐秘的情感。

李安究竟是不是能再一次占到一个技术的高峰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几年前一个分享会上,有记者问李安:现在年轻的电影人要做这行很辛苦,也有人正在经历你当初六年待业在家的苦闷,你有什么话可以鼓励他们坚持下去?李安的回答让我惊讶,他说: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任何形式鼓励才能坚持得下去的话,那就不要坚持了。做电影,不是靠鼓励,也不是靠坚持,是不做这件事情你的人生就不会好了,所以你只能一直做下去,有力气就一直做下去。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