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7735517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模拟题(二)

艺考真题 2021-07-13 10:40:38


前几天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模拟题(一)

不知道大家做题的体验如何呢?

遇到问题不要气馁

查漏补缺才是最重要的

 

题目

当然是要多刷才能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所以

我们又趁热打铁

精心为大家准备了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模拟题(二)

再刷一套!

 

中国传媒大学

文史哲模拟题(二)

 

历史部分

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种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 礼乐制 D.内外服制

 

2.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3.“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这是以下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C、唐诗D、宋词

 

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取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商人众多 

B、商业繁荣 

C、农村破败,大地荒芜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5、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6.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是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7.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9.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为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

D.儒学地位逐步提高,思想禁锢加深

 

31.非选择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  

3)董仲舒的上述思想主张实施后,对“孔子之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哲学部分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11.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为(    )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就不同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12.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3.《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4.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这说明(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捉摸不定的        

D.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1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 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 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 、方克立 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 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 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文学部分

 

16.《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17.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的丰满真实,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

D.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苏轼。

 

18.古龙小说《圆月弯刀》中的青青的那柄魔刀上刻着一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请问这是哪个诗人的哪首诗?(   )  

A.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B.苏轼《新城道中》   

C.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陆游《书愤》

 

19.“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   ) 

A.谢灵运     

B.谢眺     

C.谢安    

D.谢道韫 

 

20.《广陵散》根据《晋书 嵇康传》讲的是什么故事?(    ) 

A.荆轲刺秦王     

B.要离刺庆忌    

C.聂政刺韩王    

D.曹沫刺桓公

 

21.下列诗句中的“红”并非表示“红色”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 

 B.半匹红绡一丈绫  

C.风掣红旗冻不翻  

D.映日荷花别样红 

 

22.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艺术美感的对偶句是(   ) 

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B.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3.赵孟頫《岳鄂王墓》“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

B.比喻

C.夸张

D.比拟

 

24.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25.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B、孟子 孔子 老子 庄子
C、孟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D、孔子 孟子 庄子 老子

 

26.西塞山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 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D.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7.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28.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29.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一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C.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D.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30.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

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秋述
(唐)杜甫

      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昔襄阳庞德公,至老不入州府,而扬子云草《玄》寂寞,多为后辈所亵,近似之矣。呜呼!冠冕之窟,名利卒卒,虽朱门之涂泥,士子不见其泥,矧抱疾穷巷之多泥乎?子魏子独踽踽然来,汗漫其仆夫,夫又不假盖,不见我病色,适与我神会。我,弃物也,四十无位,子不以官遇我,知我处顺故也。子,挺生者也,无矜色,无邪气,必见用,则风后、力牧是已。于文章,则子游、子夏是已,无邪气故也,得正始故也。噫!所不至于道者,时或赋诗如曹刘,谈话及卫霍,岂少年壮志,未息俊迈之机乎?子魏子,今年以进士调选,名隶东天官,告余将行。既缝裳,既聚粮,东人怵惕,笔札无敌,谦谦君子,若不得已。知禄仕此始,吾党恶乎无述而止。
1)作者眼里的秋天是怎么样的?(2分)

2)作者是如何就眼前气象借雨喻人的?(3分)

3)阅读《秋述》,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15分)

相关专业

编导戏文艺考专题

相关文章